
九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捨棄了羅洛斯已逐漸發展完善的首都,
遷都吳哥,建了一座四公里見方的王城(即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大吳哥城),
並且選擇了巴肯山作為國家寺廟的所在。
在歷史上當然存在著無解的謎,
不過,親自去爬過巴肯山,
或許就能揣摩一二。
巴肯山是一座自然的山丘,
這是我乘熱氣球時,
空中鳥瞰所拍的巴肯山。
因為地勢關係,
當真臘王朝受印度教影響,
信仰逐漸形成對「山」的崇拜,〈從羅洛斯遺址裡的巴孔寺可窺探〉
耶輸跋摩一世選擇國土裡地勢較高的地方興建寺廟就不難猜測了。
巴肯山的高度有67公尺,其實不高,
但山頂修建了寺廟,登上山頂,
仍可環視吳哥重要的建築。
我們在第一天傍晚來到巴肯山下,
人潮似乎都在這個時候湧來,
為的是巴肯山有名的夕照。
一如東南亞國家習慣以大象當交通工具或載送貨品,
到這裡,你也可以花些錢乘大象上巴肯山。
不過我們選擇了山路慢慢上爬。
也是因為走過這麼一趟,
從第一天早上十點多飛機抵達,
通關、乘熱氣球、午餐、遊洞里薩湖、柬式按摩,
一直到手腳並用爬上巴肯山,
至此,我才真正體會到,原來我真的到吳哥了。
巴肯山上的寺廟,
正方形的基底,每邊長76公尺,高13公尺,
四面各有五層陡峭的階梯,
壇台四周圍繞著四十四座磚塔,
磚塔一貫也有美麗的雕刻。
到達山頂時,已有許多人面向西方靜靜坐著,
等的就是吳哥的落日。
在落日蒼茫裡登頂,
我的心還在適才手腳並用的階梯上,
原來對「山」的信仰是這樣,
除了專心一致,虔誠恭敬,再無其它了。
寫著的同時,
我忽然想起當地導遊陳老師說的,
他說:只要信仰虔誠,就不怕從抖峭階梯上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