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芳寺 Baphoun 在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裡稱為「銅塔」,
「『金塔』至此,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
(金塔容後再敘)
然而周達觀眼裡的銅塔與金塔一樣,現已不見其金、銅顏色,
應該是年代久遠,即便表面覆上金箔,至今也難再重現。

見不到的除了顏色外,也因為巴芳寺目前仍在持續整修,我們無緣進入。

但,即便只是遠遠的觀看,也還能感受出周達觀所說,比金塔更高的氣勢。



難以想像的恐怕更是這堆亂石。

說亂石其實不公平,
因為它們曾經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心的站立,成就那個年代的巴芳寺。



水池邊,石頭彷彿在哭泣。

1960年代,法藍西遠東學院就曾經計畫修護這座著名的寺廟,
於是許多石塊先編好了號碼、做了登記,再拆散解體,準備重建,重新組合。

但是,法國殖民時代不久結束,法國學者撤離,
柬埔寨獨立後,內戰爆發,許多當初與法國學者一起工作的人員也被視為幫兇,
整個重建工作就這樣被棄置了。

內戰結束後,原本的編號資料已毀壞,只剩一堆亂石,沒了頭緒,重建之路變得多舛。



巴芳寺建於十一世紀中期,學者推測它的建造比Bayon更早。
它的另一項特色是,在進入主殿之前必須通過一座長長的引道,
這在吳哥神廟建築裡是非常罕見的,
因此學者們認為,巴芳寺的形式是Angkor Wat 的先聲,山形建築也是須彌山的象徵。



巴芳寺塔頂原本有一座神龕的平台造型,呈五角形而非一般所見的四角形,
但神龕早已毀壞,如今的殘破景象,已令人難以想像當初的巍峨。

等待哪一天,聯合國出資整修的工程結束後,便能走進巴芳寺的後半段。

那裡有一座十五世紀始建的臥佛遺址,
但同樣的,因為年代久遠,臥佛也只僅剩一堆斷垣殘壁。



旅遊書提醒著,如有機會進入巴芳寺,千萬別錯過了牆上的精美浮雕。
它的浮雕形式和其他寺廟不同,浮雕的花樣是以小方塊的石頭雕成,
然後再一片片粘在牆壁上,別有一番細膩感。


以此文註記,若哪天有機會再遊吳哥,一定細細品味這些精美浮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li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